2016-04-29
近期南方連續陰雨,給抽穗的小麥造成極大的威脅--小麥赤霉病。望大家高度重視小麥赤霉病的預防及宣傳推廣工作。
小麥赤霉病別名麥穗枯、爛麥頭、紅麥頭。從幼苗到抽穗都可受害,主要引起苗枯、莖基腐、稈腐和穗腐,其中為害最嚴重的是穗腐。
一、癥狀:
穗腐小麥揚花時,初在小穗和穎片上產生水漬狀淺褐色斑,后擴大至整個小穗,小穗枯黃,濕度大時病斑處產生粉紅色膠狀霉層。后期其上產生密集的藍黑色小顆粒(病菌子囊殼)。用手觸摸,有突起感覺,不能抹去,籽粒干癟并伴有白色至粉紅色霉。小穗發病后擴展至穗軸,病部枯褐,使被害部以上小穗,形成枯白穗。莖基腐自幼苗出土至成熟均可發生,麥株基部組織受害后變褐腐爛,致全株枯死。稈腐多發生在穗下第一、二節,初在葉鞘上出現水漬狀褪綠斑,后擴展為淡褐色至紅褐色不規則形斑或向莖內擴展。病情嚴重時,造成病部以上枯黃,有時不能抽穗或抽出枯黃穗。氣候潮濕時病部表面可見粉紅色霉層。
小麥赤霉病
二、發病條件:
春季氣溫7℃以上,土壤含水量大于50%形成子囊殼,氣溫高于12℃形成子囊孢子。在降雨或空氣潮濕的情況下,子囊孢子成熟并散落在花藥上,經花絲侵染小穗發病。遲熟、穎殼較厚、不耐肥品種發病較重;田間病殘體菌量大發病重;地勢低洼、排水不良、粘重土壤,偏施氮肥、密度大,田間郁閉發病重。
三、傳播途徑:
病菌可種子帶菌,亦可在病殘體上越冬、越夏。
四、防治方法:
1、選用抗病品種。
2、農業防治合理排灌,秋收后深耕滅茬,減少菌源,合理施肥,忌偏氮肥。
3、藥劑防治:①在小麥揚花期預防:每畝選用翠米(40%氟環·多菌靈SC)24g/畝 ②已發生病害控制蔓延:每畝選用翠米(40%氟環·多菌靈SC)30-40g/畝+民多收+一點透,5-7天后再噴一次。
五、防治赤霉病誤區:
1、對赤霉病的發生心存僥幸,依賴老經驗解決新問題。赤霉病為典型的氣候型病害,病害流行與氣象條件關系密切,當春季平均氣溫為9℃以上,3-5天雨天時間就極易發生。防治要三看“看天、看苗、看地”。
2、重治輕防,見病用藥,錯過最佳防治時期。小麥赤霉病主要以預防為主,控制為輔。
3、畝用水量偏少,不利于藥效發揮。用水量不低于每畝15kg,正常推薦畝用30kg(2桶水)。
4、不能正確掌握用藥次數。往年有發生田塊要進行兩次防治,同時注意雨后補噴。
翠米-先進的加工工藝,穩定的產品質量!小麥防病、治病、增產、抗倒伏的首選藥劑!
濟南中科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魯ICP備20015668號 戰略合作:共贏傳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