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-06-20
稻瘟病是水稻重要病害之一,可引起大幅度減產,嚴重時減產40-50%,甚至顆粒無收。尤其穗頸瘟或節瘟發生早而重,可造成白穗以致絕產。
一、基本內容
稻瘟病又稱稻熱病、火燒瘟、叩頭瘟,主要危害葉片、莖桿、穗部,因危害時期、部位不同分為苗瘟、葉瘟、節瘟、穗頸瘟、谷粒瘟。
苗瘟發生于三葉前,由種子帶菌所致,病苗幾部灰黑,上部變褐,卷縮而死。濕度較大時病部產生大量灰黑色霉層。
葉瘟在整個生育期都能發生,分蘗至拔節期為害較重。
節瘟常在抽穗后發生,初在稻節上產生褐色小點,后漸繞節擴展,使病部變黑,易折斷。發生早的形成白穗。僅在一側發生的造成莖桿彎曲。
穗頸瘟初形成褐色小點,放展后使穗軸受害造成小穗不實。也造成枯白穗。發病晚的造成秕谷。枝梗或穗軸受害造成小穗不實。
谷粒瘟發生褐色橢圓形或不規則斑,可使穗谷變黑。有的穎殼無癥狀,護穎受害變褐,使種子帶菌。
二、癥狀
慢性病斑中央灰白色,邊緣褐色,外有淡黃色暈圈,葉背有灰色霉層,病斑較多時連片形成不規則大斑,這種病斑發生較慢。
急性病斑在感病品種上形成暗綠色近圓形或橢圓形病斑,葉片兩面都產生褐色霉層,條件不適應發病時轉變為慢性型病斑。
白點型病斑感病的嫩葉發病后,產生白色近圓形小斑,不產生孢子,氣候條件利其擴展時,可轉為急性型病斑。
褐點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種或老葉上,產生針尖大小的褐色只產生于葉脈間,較少產孢,該病在葉舌、葉耳、葉枕等部位也可發病。
三、發病條件
病菌以分生孢子和菌絲在稻草和稻谷上越冬。播種帶菌種子可引起苗瘟。適溫高濕,有雨霧存在條件下有利于發生。最適溫度25-28°C,相對濕度90%以上最適。陰雨連綿,日照不足或時晴時雨,或早晚有云霧或結露,病情擴展迅速。
四、防治方法
1、選用2-3個適合當地抗病品種。
2、無病田留種,處理病稻草,消滅菌源。
3、按水稻需肥規律,采用配方施肥技術,后期做到干濕交替,促進稻葉老熟,增強抗病力。
4、種子處理。
5、藥劑防治:抓住關鍵時期,適時用藥。早抓葉瘟,狠治穗瘟。發病初期用麗艷75%三環唑30-40g/畝或福島40%稻瘟靈80-100ml/畝噴霧。葉瘟要連防2-3次。穗頸瘟要著重在抽穗期進行保護,特別是在孕穗期和齊穗期。
麗艷-75%三環唑可濕性粉劑
福島-40%稻瘟靈
濟南中科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魯ICP備20015668號 戰略合作:共贏傳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