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8-03
當前正值“雙搶”上岸、雙季晚稻、中稻(一季稻)田間管理關鍵時期.華南和江南晚稻處于移栽分蘗期,田間病蟲正處于發展階段,未達防治指標。江南、西南、長江中游中稻和東北單季稻處于孕穗抽穗期,長江下游和江淮單季稻處于拔節至孕穗期,田間病蟲發生發展較快。其中,稻飛虱在江南、西南中稻和長江中下游、江淮單季稻區增長速度快、田間蟲量大、短翅型成蟲多,稻縱卷葉螟在江南西部和長江中下游稻區田間蟲量高,稻瘟病在西南東部、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稻瘟病發生重,以上區域病蟲情重于上年同期。根據當前病蟲基數、作物生育期和品種抗性及下階段氣候因素等綜合預判,預計“兩遷”害蟲在江南和長江中下游、稻瘟病在西南東部、長江中下游和東北稻區重發態勢明顯。
一、當前水稻病蟲害發生動態及預報
據全國農技推廣中心測報管理處于7月31日預報,稻飛虱目前在江南、西南中稻和長江中下游、江淮單季稻發生程度重于上年同期。7月中旬以來,西南東部、江南西部和長江中下游稻區監測到明顯遷入峰,局部蟲量較高,如湖南桃源縣7月17-26日連續多日單燈單日蟲量超千頭,7月20日遷入量超萬頭,褐飛虱比例超過80%;江蘇丹陽7月23日監測到4500頭的白背飛虱遷入高峰;上海崇明7月25-26日連續2日監測到單燈單日近千頭的白背飛虱遷入峰,遷入蟲量高于上年同期。田間蟲量上升較快,西南、江南和長江中游中稻稻飛虱百叢蟲量一般400-800頭,貴州大部、湖南西部和南部、江西南部和西部及東北部蟲量較高,百叢蟲量1000-1600頭,江西永新、浙江金華和衢州、湖北仙桃和潛江等地局部未防田塊百叢蟲量超3000頭大發生指標。田間蟲量周環比增加30%以上,同比增加10%-30%。長江下游單季稻區百叢蟲量一般100-150頭,蘇南、沿江局部田塊300-600頭,高于近年同期。田間短翅型成蟲數量大、增長快,江南和長江中游稻區百叢蟲量一般5-20頭,周環比增加20%-60%,同比增加近50%,其中湖北鄖陽觀測圃高達42頭,達大發生(30頭)指標。
稻縱卷葉螟在江南、西南中稻和長江中下游單季稻發生程度與上年接近。7月中旬以來,稻縱卷葉螟陸續遷入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,江南和長江中游中稻區畝蛾量一般300-600頭,高的1000-2000頭,湖北孝南、安徽巢湖超過6000頭,江西貴溪最高達1.2萬頭。與上年同期相比,江南西部和長江中下游稻區蛾量偏多,其中湖南增加4倍,江南東部偏少。田間幼蟲量上升較快,江南中稻區畝幼蟲量一般3000-8000頭,高的達1-2萬頭,湖南東部局部高達3.3萬頭,周環比增加30%;長江下游稻區畝幼蟲量一般低于500頭,高的2000-3000頭,同比增加40%。經有效防控,各地田間卷葉率一般控制在2%以內,湖北宜城局部未防田塊高達20%。
稻瘟病在江南、西南中稻和長江中下游、江淮單季稻發生程度重于上年,病葉率一般2%-5%,西南南部發生較重,病葉率10%-25%,點片重發現象突出。如浙江蕭山部分育秧田、江蘇丘陵、沿江、沿海及淮北局部田塊病葉率60%-90%,云南騰沖、重慶合川局部田塊病葉率高達96%。與上年同期相比,西南東部、江南和長江中下游稻區稻瘟病發生重于上年,累計發生面積同比增加38%,西南其他大部稻區發生輕于上年,累計發生面積同比減少25%。東北稻區病葉率一般在2%以下,但發病點多,如黑龍江已監測到17縣42個監測點發病,田間菌源充足。
二、下階段水稻病蟲害發生趨勢分析
1、氣候條件有利于病蟲的發生為害。據中國氣象臺預報,未來十天,西南東部、東北地區降水偏多2-5成,此時該區域水稻正值破口抽穗期,非常利于稻瘟病大面積流行;華南東部、江南、江淮、江漢、四川盆地東部等地受副熱帶高壓影響,將出現大范圍高溫天氣,部分地區日最高氣溫可達37-39℃,高溫持續日數可達5-9天,一定程度上將抑制“兩遷”害蟲的發生繁殖和稻瘟病的擴散流行。但未來11-20天(8月10-19日),隨著副熱帶高壓位置南落,我國主雨帶位置南壓,黃淮、江淮、西南地區東部等地降水增多,溫濕度條件適合病蟲害的發生發展。如據江西省氣象部門分析預測,2015年8~9月全省氣溫略偏低,降雨略偏少,8月有3次降雨過程,9月份有3次冷空氣過程,總體上有利于稻飛虱、稻縱卷葉螟、稻瘟病和稻曲病發生。
2、品種和栽培管理條件有利于病蟲害的發生。晚稻以粗稈大穗、優質高產品種為主,且粳稻種植面積擴大,抗病抗蟲性弱,有利于稻飛虱、稻瘟病、稻曲病等病蟲的發生。中、晚稻混栽,中稻栽插期和生育期不一致,橋梁田多,食料豐富,有利于螟蟲、稻縱卷葉螟和稻飛虱等害蟲輾轉為害。部分稻區晚稻栽插期偏晚,對穗瘟的發生有利。
因此,針對當前病蟲基數高、病蟲情發展快的實際,各地需提高警惕,加大監測力度,因地制宜科學指導防控工作,確保不因監測防控不到位而造成大面積成災。
三、當前晚稻、中稻(一季稻)病蟲害防治意見
1、防治策略
整個晚稻病蟲害的防治策略,預防為主、壓前控后、綜合治理,重點突出稻飛虱、稻縱卷葉螟、紋枯病、稻曲病和稻瘟病等五大病蟲,重點打好8月中下旬保苗和9月中下旬保穗兩大戰役,重點推廣農藥減量控害技術,大力推進統防統治和綠色防控融合,有效控制病蟲為害。
2、當前戰役的防治對象: 主治第3代二化螟、卷葉螟、飛虱、紋枯病、葉稻瘟等,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,注意預防中稻(一季晚稻)稻曲病、穗頸瘟等。
3、防治時間:防治中稻、一季晚稻已作出安排(7月25日至30日防治),如果沒用藥的在8月1-3日用藥;雙季晚稻7月20日以前移栽的可在8月3--8日防治,7月20日以后移栽的田塊可在8月8--15日防治。
4、防治藥劑及配方:
防治卷葉螟和二化螟,實行“達標防治”,卷葉螟在卵孵化盛期至2齡幼蟲高峰期用藥,二化螟在卵孵高峰期用藥,可每畝選用12%甲維?氟苯蟲酰胺微乳劑(泰作)30ml,也可選用阿維菌素、蘇云金桿菌、氯蟲苯甲酰胺、毒死蜱等,二化螟抗藥性強的地區可選用殺蟲單、殺螟硫磷等;防治稻飛虱,預防南方水稻黑條矮縮病,注重“壓前控后”,可畝用50%吡蚜酮水分散粒劑(圣約翰、卡雁)15g、也可選用噻嗪酮、噻蟲嗪、吡蚜酮、醚菊酯、烯啶蟲胺等藥劑,提倡后期粗水噴霧;稻瘟病、稻曲病重在提前預防,預防稻瘟病宜在葉瘟初見病斑及破口抽穗初期施藥,可畝用75%三環唑可濕性粉劑(麗艷)45g,也可選用枯草芽孢桿菌、春雷霉素、稻瘟酰胺、稻瘟靈等,預防穗瘟宜選用高含量的三環唑、稻瘟靈、稻瘟酰胺等藥劑,盡量不用低含量復配劑;防治紋枯病宜用兩次藥,在保苗和保穗時結合防治其它病蟲時一并防治,可畝用40%氟環?多菌靈懸浮劑(翠米)36ml、或43%戊唑醇懸浮劑(翠箭)12毫升、或80%戊唑醇可濕性粉劑8-10克。預防稻曲病,宜在主穗劍葉葉枕和倒二葉葉枕齊平的植株比例占10~15%時(或破口前7天左右)施藥一次,粳稻等感病品種間隔10天再施藥一次,藥劑可選用苯甲?丙環唑、戊唑醇、肟菌?戊唑醇、氟環唑等藥劑。防治水稻細菌性褐條病、細條病可用20%噻唑鋅500倍液噴霧。以上藥劑每畝兌水40-50公斤,于陰天或睛天下午5點后細點均勻噴霧,用藥時田間應保持一層淺水。
濟南中科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魯ICP備20015668號 戰略合作:共贏傳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