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-08-07
目前山東等地夏玉米陸續進入大喇叭口至孕穗期,針對當前玉米長勢和存在問題,要強化管理,抗旱減災,積極采取應對措施,堅定信心努力再奪玉米豐產豐收。玉米病蟲發生危害雖呈緩慢發展態勢,但不排除局部地區病蟲害仍有短時間內大發生的可能,必須切實加強調查監測預警,高度關注病蟲發生動態,適時指導進行防控。
1.抓緊抗旱澆水。近期夏玉米陸續進入大喇叭口至孕穗期,正是需水臨界期,持續干旱將會造成“卡脖旱”,影響玉米開花授粉,抗旱澆水刻不容緩。要克服靠天等雨的思想,千方百計挖掘水源,做到能澆盡澆,越快越好。據氣象部門預測,今年山東出現秋旱的可能性比較大,要提前做好準備,及時澆好灌漿水,防止玉米缺水早衰。
2.抓緊追施化肥。尚未追施攻穗肥的要抓緊施肥。每畝追施尿素13~16公斤、硫酸鉀12~14公斤。開花期補施花粒肥,每畝施用尿素4~6公斤。高產攻關田每畝施用尿素10~15公斤。施肥時可結合澆水或趁降雨前追施,以提高肥效。
3.抓好玉米“一防雙減”工作。要抓緊噴灑一遍殺蟲劑、殺菌劑,減少玉米生長后期穗蟲發生基數、減輕病害流行程度。根據山東省植保植檢站7月31日預報,主要病蟲發生動態如下:
玉米頂腐病。在魯北、魯西北、魯中和魯西南局部地區點片發生。其中,濱州濱城個別地塊發生較重,一般病株率1.5%,嚴重地塊達10%。德州,夏津個別地塊發病,一般病株率3-10%,嚴重地塊超過80%;陵城零星發生,病田病株率2%-6%。濟南,濟陽一般病株率3.5%,嚴重地塊達15%;商河,零星發生,病田病株率3%。淄博,零星發生,病田病株率1%左右。泰安,平均病田率30%,病田平均病株率8.5%,最高30%。濟寧,個別感病品種病株率3%-5%。
玉米葉斑病。以玉米褐斑病為主,在魯北和魯西南地區發生相對較重。其中,濱州,套種玉米田平均病田率10%-20%,病株率3%-5%,病葉率1%-2%;夏玉米田平均病田率2%-5%,病株率1%-3%,病葉率0.3%-1%。濟寧,病田率15%,病田平均病株率4%-8.1%,病田平均病葉率3.7%。菏澤,地塊間、品種間差異大,早播玉米田發生普遍,一般病田病株率5%-10%,病葉率5%-15%,嚴重地塊病株率30%,病葉率20%;夏直播玉米田一般病田病株率2%,病葉率1%-3%,嚴重地塊病葉率5%以上。
二代玉米螟。全省普遍發生,但較去年同期偏輕,以魯北、魯中北部和魯南地區發生相對較重。其中,濱州和濟南平均被害株率分別為11.74%和10.1%,最高被害株率分別為15%和22%,平均百株蟲量15頭和12頭。臨沂,蟲田率為30%-40%,百株蟲量125頭,嚴重地塊單株可達6頭。濰坊、菏澤、萊蕪和濟寧等地平均被害株率分別為9.7%、7.8%、7.4%和6.1%,最高分別為16%、15%、18.5%和13%,嚴重地塊平均百株蟲量在10以上。其他地區平均被害株率在5%以下,平均百株蟲量在5頭以下。
粘蟲。零星發生,處于二代粘蟲為害末期。其中,菏澤,一般地塊蟲株率3%-5%,百株蟲量3-10頭;防治效果差的地塊,蟲株率10%-15%,百株蟲量15-20頭。泰安,平均被害株率1.9%,最高8%;肥城百株有蟲6頭。濟南長清百株有蟲5-9頭。
玉米田蝸牛。在菏澤地區發生較重,其中成武、曹縣、定陶部分地塊發生嚴重,一般田塊有蟲株率10%-35%,單株有蟲1-5頭,部分嚴重地塊有蟲株率50%以上,單株有蟲10頭以上。
在加強病蟲監測的基礎上,抓好統防統治。重點防治好玉米螟、棉鈴蟲、桃蛀螟、黏蟲、紅蜘蛛、蚜蟲等蟲害和玉米頂腐病、葉斑病、莖腐病等病害,推薦最佳藥劑配方:妙多(80%多菌靈)600倍液+淘益(80%代錳)600倍液+功利(5%高效氯氟氰菊酯)1500倍液+阿銳鋼(3.4%甲維鹽)1000倍液,均勻噴霧。在蝸牛盛發期,每畝用10%蝸牛敵(多聚乙醛)顆粒劑600克,于傍晚時均勻撒施在畦面上,或將顆粒劑施在植株下部地面;也可每畝選用80%四聚乙醛30-60克,兌水噴霧。對蝸牛重發生田塊,隔10-15天,進行第二次防治,可有效控制蝸牛的危害。
4.搞好人工輔助授粉。干旱往往會導致雌雄穗發育不協調,容易造成花期不遇。要密切關注玉米授粉情況,遇到特殊天氣及時采取應對措施。高產攻關田可進行人工去雄和輔助授粉。大田玉米開花授粉期間如遇連續陰雨或極端高溫,也要采取人工輔助授粉等補救措施,切實提高結實率。可以用小型無人機低飛等措施輔助散粉。
5.及時排除田間積水。雖然山東總體上處于干旱狀態,但目前正值主汛期,局部澇害時有發生。干旱地區也要預防旱澇急轉,提前疏通好排水溝,暴雨后及時排除田間積水。
6.引導適期晚收。要通過適期晚收最大限度地挖掘玉米粒重潛力,提高產量。一般地塊在9月底10月初收獲,播種較晚、生育進程推遲較多的地塊和種植生育期偏長品種的地塊可在10月10日前后收獲。
濟南中科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魯ICP備20015668號 戰略合作:共贏傳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