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-05-20
“為什么打了藥,田里死蟲一堆,水稻還是減產?”
許多農戶在防治水稻鉆心蟲時,總盯著“死蟲多少”看,結果蟲死了,稻子也黃了。其實,防治鉆心蟲的成敗,關鍵不在死蟲數量,而在于枯心苗是否增加、幼蟲是否轉株擴散!今天,我們就說透鉆心蟲的危害和防治核心!
1、鉆心蟲危害:
鉆心蟲稱為“水稻的癌癥”,幼蟲蛀食稻莖,破壞輸導組織,導致養分斷供。危害癥狀分三個階段:
-分蘗期危害狀-
分蘗期:幼蟲蛀入稻莖,造成“枯心苗”(心葉發黃、卷曲,輕輕一拔即斷)。
注意:1頭幼蟲可危害3-5株水稻,若不及時控制,田間枯心苗會成片出現!
判斷關鍵:枯心苗基部可見蟲孔,擠壓有褐色蟲糞。
-孕穗期危害狀-
孕穗期:幼蟲蛀入穗莖,導致“白穗”(稻穗抽不出或空癟)。
損失慘重:白穗率每增加1%,畝產可能下降3%-5%!
-成熟期危害狀-
成熟期:蛀食莖稈導致倒伏,籽粒灌漿不足,千粒重下降。
危害真相:鉆心蟲的可怕之處在于“隱蔽性”。 幼蟲鉆入莖內后,表面看不到蟲,但水稻已受損,此時再打藥為時已晚!
2、防治誤區:死蟲多≠防治成功!
很多農戶看到施藥后田里死蟲多,就以為防治到位。其實大錯特錯!
為什么?
死蟲可能是“假象”:
鉆心蟲幼蟲一旦鉆入莖稈,藥劑難以觸殺,表面死蟲多為未蛀莖的幼蟲。
真正危險的蛀莖蟲依然存活,繼續制造枯心苗和白穗!
轉株擴散更致命:
幼蟲若未徹底殺死,會從一株轉移到另一株(轉株),導致蟲害擴散。
防治關鍵:
阻止幼蟲轉株,在蛀莖前將其消滅!
3、科學防治:緊盯“兩不”原則
“兩不”目標:
? 枯心苗不增加:說明幼蟲未蛀莖成功,水稻未受損;
? 鉆心蟲不轉株:說明蟲源被控制,未擴散成災。
如何實現?分三步走:
第一步:查蟲看苗,抓住關鍵期
分蘗期:定期巡查,重點觀察稻株基部是否有蟲糞、枯心苗。
卵孵化高峰期(田間蛾量突增后7-10天):立即施藥,此時幼蟲尚未蛀莖。
第二步:精準施藥,阻斷轉株
未轉株時:用內吸性藥劑(如濟南中科百立峰),讓稻株“帶毒”,幼蟲取食即死。
百立峰-11.6%甲維·氯蟲苯SC
已轉株時:用觸殺性藥劑(如濟南中科尤加麗、榮之富、瑪歌麗等藥劑)噴稻株中下部,直接滅殺轉移中的幼蟲。
尤加麗-20%阿維·甲蟲肼SC
榮之富-10.2%阿維·三唑磷EC
瑪歌麗-30%毒·辛EC
第三步:控水控肥,減少蟲源
淺水管理:保持3-5厘米水層,抑制幼蟲轉株;
曬田控蟲:發現蛀莖幼蟲后,排水曬田2-3天,降低幼蟲存活率。
4、 防治效果自測:3個指標
枯心苗率:施藥后5天,隨機抽查100株,枯心苗增加≤1%即為有效。
白穗率:孕穗期白穗率<0.5%,說明防治到位。
幼蟲轉株數:相鄰稻株間蟲害擴散率<5%。
一句話總結:“防鉆心蟲,別只數死蟲!枯心苗不增、蟲不轉株,才是真成功!”
濟南中科綠色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 魯ICP備20015668號 戰略合作:共贏傳媒